第三場由曾慶豹老師發表「聖經詮釋的否定神學」。他首先強調「聖經文本(經文)不等於上帝的話」,或說,不要把「作者說」(其實是讀者自己說)等同於「上帝說」,不要用讀者自己的詮釋來取代聖經文本。曾老師以退為進,提醒我們不要冒用作者之名代替上帝說話。作者已經死了,死無對證,歷史真相已無法還原,所以讀者不要冒傳聖旨。第二、他指出文本(經文)與信息(指讀者、信心團體的解釋)與歷史真相三者之間是容許某種程序的差距的。經文(文本)可能是那信息,但是那信息不一定等於人的事實或歷史(真相)。也就是說,文本不一定是真相。所以,「文本始終是開放性的,可以容許多元的解釋」。詮釋學不是恢復作者或讀者,而是文本本身;所謂「文本以外無一物」-回到文本-是改教時期回到聖經的一種表達。他的詮釋法是以三一神論為中心,認為基督必須藉由聖經來表達,而聖經是「上帝」的話,讀者透過「聖靈」認信聖經中的基督為「基督」。此點與彭、柯以基督為中心的詮釋聖經略有不同。第三、他強調信心不是一種空洞或孤立的態度,聖經的權威是建立在它是否指向對耶穌的見證,認為只有當經文能夠帶領我們了解福音宣道時,它才算發揮了功能。第四、聖經不是印證我們想法的工具,相反的,
聖經常反對我們的自以為是、習以為常;我們在上帝的話語前,除了認定自己是罪人以外,其餘都是附加物。曾老師在其論文之附錄部分特別提到他對「以經解經」、「聖經無誤論」等福音派關於詮釋學的傳統看法,但礙於時間有限、無法一一交代處理這些敏感問題,殊為可惜。
回應人蔡麗貞老師提問,質疑我們要把作者或聖經原意置於文本下?還是文本就是代表歷史真相?聖經是有選擇性地篩選史料,或有目的、有企圖地編輯過歷史事實?蔡老師認為,發掘聖經的歷史真相,難度比追蹤報紙報導的真相高上好多倍。因為目擊者、當事人已經不在人間,連報導者也已作古,歷史真相更難還原。
此外,蔡老師認為曾文引用G.
Ebeling的Word-Event(「言說事件」)的理論得到「除非存著『信仰』,否則『經文』或『正典』只是一個普通文體,離開了信仰的神學態度,不可能從聖經中得出任何權威性的結論」的看法,有其危機,因它似乎暗示經文是否為上帝的話,要靠人的信心與否來決定。她舉例歷史上以色列人大都沒有信心,難道律法書就因此不算是上帝的話?蔡老師有力的引用保羅質疑道:「難道人的不信,可以廢掉神的信嗎?」此點見縫插針,發人深思。
綜觀本次研討會,可說是十分精采。講員充分表達、回應人認真果敢;唯發表人的哲學術語及論述方式,與會者若非略有哲學基礎,恐怕還需事前多加用功才能跟得上講員的思維。許多來賓期待日後神學教育應加強哲學的訓練,以應付教會內外各種思潮的衝擊。此點正是研究中心歷年舉辦研討會的宗旨之一,希望教會能給予學界繼續支持、鼓勵。(續393期七月號院訊/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