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 422
  
  

   2005 年十二月號
     ■
  主題信息 
    ■  學院動態 
    
■  拉比傳奇      ■  古城巡禮
    
■   生命倫理議題的認知和看法
   
    新書介紹
    

   

 華
 神
 同
 學
 們
 對
     

          問
          卷
          調
          查
          結
          果
          之
          摘
          要
         

            注
            1
            ︶

            

         

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余秀珍


引言

20006月,人類基因圖譜的草圖首次被公佈後,這不但是生物學上的一個里程碑,也帶動了基因科技的發展有空前的大躍進。不過,基因科技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社會關注的問題:例如複製人、幹細胞研究、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性。由於基因科技直接操控遺傳資訊,而觸及了生命本質的深層架構,因此基因科技所衍生出來的生命倫理議題,也成為一個新興的學問,並在全世界普遍受到重視(注2

基因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所衍生出來的生命倫理議題,基督徒應該懂得如何從合乎信仰的角度去作出回應。神學院也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課程,以幫助準傳道人有這方面的裝備,日後在事奉工場上,教導或輔導會友。因此,研究中心設計一份問卷,希望首先了解一下神學生們對生命倫理議題的認知和看法。

方法

     這份問卷調查的對象,是2004年下學期在華神接受裝備的同學。問卷分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的題目,主要在了解作答者的神學立場、對生命倫理所用的詞彙(像是人工流產、安樂死、胚胎幹細胞等等)認識的程度、對生命倫理一些不同處境的選擇、

 是否有興趣更進一步了解生命倫理議題,和是否曾經接觸過有關生命倫理的個案。至於第二部份的題目,主要是收集作答者的個人背景資料。

結果
   在151份收回的問卷中,整理出以下的結果:
1.對於生命倫理學裡,受媒體報導而常出現的詞彙,譬如,人工流產或墮胎、安樂死、和複製人,明顯
   較多為同學熟悉(注3。而因為基因科技的發展,新近才出現的名詞,如基因強化或基因增進(genetic enhancement)、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基因歧視(genetic
   discrimination
),聽過的同學就明顯地減少。

2.明顯較多傳統教會的同學表達對生命倫理議題有興趣,但卻是小組教會的同學較多接觸有關生命倫理的議題。

3. 93﹪的同學認為人的生命是從「卵子和精子結合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有 87﹪的同學在理論上反對墮胎。不過,當被問到一個實際的例子:即若腹中的胎兒被測出是智障的或有先天性的問題,有 4-5﹪的同學認為這樣的狀況下,是可以容許墮胎。甚至有 23﹪會依據夫婦的經濟狀況而決定,就是說,若這對夫婦有能力負擔,則鼓勵他們把孩子生下來;若這對夫婦沒有能力負擔,則建議他們去墮胎。

4.對於使用人工生育技術(例如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生養小孩,只有 20﹪的同學持反對意見。但對於使用科技來決定孩子們的性別,有高達 93% 同學表示反對。

5.有超過 90﹪的同學對生命倫理有興趣,並覺得聖經的教導對生命倫理的議題有幫助。

結論
    基督教倫理學,顧名思義,是以基督教信仰來作道德判斷的立足點,並反省基督徒行事為人該堅持的道德價值(注4。由於基督教信仰有其獨特之處(例如人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因此在生命倫理的議題上,因為涉及到人的起源、價值和尊嚴,與非基督教倫理的價值取向有所出入,得出的結論也就有明顯的差異。

生命倫理學所涉及的議題,不但牽涉到個人倫理,同時也更是社會倫理。美國著名的基督教倫理學家尤達(John Howard Yoder)在《耶穌政治》這本書中,提出了以下深具影響力的見解。尤達認為,作為神國的群體,教會的社會價值觀念無可避免地有其突出性或獨特性(otherness),並和拒絕神國的廣泛社會迥然不同,甚至彼此水火不相容(注五)。教會有以下的兩項社會使命:一、教會要忠於其突出性,成為社會中的模範群體,以身作則,告訴世人如何建立正確的社會秩序,這是教會關心社會的策略。教會要實踐社會關懷,首先就讓「教會成為教會」;二、教會不可貪圖成為建制的一部份,而妥協了神國的價值觀,失去抗衡或批判的聲音。

的確,在一些生命倫理的議題上,基督徒妥善的回應是可以突顯出教會的獨特性和神國的價值觀。筆者聽過一些基督徒父母,當被告知他們的「胎兒被檢測出來有智障」這類不幸的消息後,甚至婦產科醫師都建議他們墮胎,但基於信仰,他們就拒絕,請求牧師和會友為他們迫切禱告,結果生下一名健全的孩子。筆者舉這個例子,並非想說我們的神是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而是這樣的做法給周遭的人看見基督徒的信心,和神的恩典和大能,使神的名得到榮耀。

所以,牧者除了要鼓勵會友禱告仰望神之外,更需要陪伴這個家庭做詳細的思考,走合神心意的路。倘若生下來的小孩是智障兒的話,牧者若能呼籲教會總動員,從不同的方面,幫助這個家庭一起分擔,正所謂「分擔的擔子額外的輕省」,這可能就是尤達所說的「讓教會成為教會」的實際行動!

   此外,以人工生育技術去解決不孕,也需要一些倫理上的輔導。因為使用體外受精製造胚胎,一般來說會製造多過需要的,其餘則冷凍起來。而這些冷凍的胚胎,最後不是被銷毀,就是被用作醫學研究的實驗品。若植入的胚胎都成功著床,醫生為了避免多胞胎懷孕所產生的問題,就會施行「減胎」手術,亦即是墮胎了。有位基督徒姊妹就要求醫生只製造兩個胚胎,兩個都植入,一個都不浪費,也避免了減胎手術,符合基督教尊重生命的倫理觀念(注六)

在引言中,筆者曾提出神學院應加強生命倫理學的課程,幫助傳道人及信徒以基督教信仰回應這個時代議題。如何去設計一套基督教生命倫理學課程,是一項值得神學院師長、牧者、基督徒倫理學者和法律專家共同參與和討論的問題。除了開辦合適的課程以外,也可以考慮講座、研討會,甚至和非基督徒的學者進行這方面的座談會。最後,筆者盼望這份調查,可以促使基督徒學者聚在一起,在規劃生命倫理的議題上,設計一套可靠的指標及大方向,幫助信徒實踐時讓信仰落實於現實的處境中。 

注釋
1.因院訊篇幅有限,整篇報告請上華神網站 www.ces.org.tw 下載閱覽。
2.
宣大偉,現代遺傳科技與生命倫理,「宗教與科學-中華文化脈絡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5/5,台北。
3.「明顯」一詞是指 p0.05;貫穿整報告。
4.羅秉祥,《公理婆理話倫理》(香港:更新資源有限公司, 2002),頁 4
5.同上注,頁 38
6.周一心,《基督信仰與生命倫理規範》,今日中國社會的倫理探討研討會,2003/11/01,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