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否有興趣更進一步了解生命倫理議題,和是否曾經接觸過有關生命倫理的個案。至於第二部份的題目,主要是收集作答者的個人背景資料。
結果 2.明顯較多傳統教會的同學表達對生命倫理議題有興趣,但卻是小組教會的同學較多接觸有關生命倫理的議題。 3.有 93﹪的同學認為人的生命是從「卵子和精子結合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有 87﹪的同學在理論上反對墮胎。不過,當被問到一個實際的例子:即若腹中的胎兒被測出是智障的或有先天性的問題,有 4-5﹪的同學認為這樣的狀況下,是可以容許墮胎。甚至有 23﹪會依據夫婦的經濟狀況而決定,就是說,若這對夫婦有能力負擔,則鼓勵他們把孩子生下來;若這對夫婦沒有能力負擔,則建議他們去墮胎。 4.對於使用人工生育技術(例如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生養小孩,只有 20﹪的同學持反對意見。但對於使用科技來決定孩子們的性別,有高達 93% 同學表示反對。 5.有超過 90﹪的同學對生命倫理有興趣,並覺得聖經的教導對生命倫理的議題有幫助。
結論 生命倫理學所涉及的議題,不但牽涉到個人倫理,同時也更是社會倫理。美國著名的基督教倫理學家尤達(John Howard Yoder)在《耶穌政治》這本書中,提出了以下深具影響力的見解。尤達認為,作為神國的群體,教會的社會價值觀念無可避免地有其突出性或獨特性(otherness),並和拒絕神國的廣泛社會迥然不同,甚至彼此水火不相容(注五)。教會有以下的兩項社會使命:一、教會要忠於其突出性,成為社會中的模範群體,以身作則,告訴世人如何建立正確的社會秩序,這是教會關心社會的策略。教會要實踐社會關懷,首先就讓「教會成為教會」;二、教會不可貪圖成為建制的一部份,而妥協了神國的價值觀,失去抗衡或批判的聲音。 的確,在一些生命倫理的議題上,基督徒妥善的回應是可以突顯出教會的獨特性和神國的價值觀。筆者聽過一些基督徒父母,當被告知他們的「胎兒被檢測出來有智障」這類不幸的消息後,甚至婦產科醫師都建議他們墮胎,但基於信仰,他們就拒絕,請求牧師和會友為他們迫切禱告,結果生下一名健全的孩子。筆者舉這個例子,並非想說我們的神是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而是這樣的做法給周遭的人看見基督徒的信心,和神的恩典和大能,使神的名得到榮耀。 所以,牧者除了要鼓勵會友禱告仰望神之外,更需要陪伴這個家庭做詳細的思考,走合神心意的路。倘若生下來的小孩是智障兒的話,牧者若能呼籲教會總動員,從不同的方面,幫助這個家庭一起分擔,正所謂「分擔的擔子額外的輕省」,這可能就是尤達所說的「讓教會成為教會」的實際行動! 此外,以人工生育技術去解決不孕,也需要一些倫理上的輔導。因為使用體外受精製造胚胎,一般來說會製造多過需要的,其餘則冷凍起來。而這些冷凍的胚胎,最後不是被銷毀,就是被用作醫學研究的實驗品。若植入的胚胎都成功著床,醫生為了避免多胞胎懷孕所產生的問題,就會施行「減胎」手術,亦即是墮胎了。有位基督徒姊妹就要求醫生只製造兩個胚胎,兩個都植入,一個都不浪費,也避免了減胎手術,符合基督教尊重生命的倫理觀念(注六)。 在引言中,筆者曾提出神學院應加強生命倫理學的課程,幫助傳道人及信徒以基督教信仰回應這個時代議題。如何去設計一套基督教生命倫理學課程,是一項值得神學院師長、牧者、基督徒倫理學者和法律專家共同參與和討論的問題。除了開辦合適的課程以外,也可以考慮講座、研討會,甚至和非基督徒的學者進行這方面的座談會。最後,筆者盼望這份調查,可以促使基督徒學者聚在一起,在規劃生命倫理的議題上,設計一套可靠的指標及大方向,幫助信徒實踐時讓信仰落實於現實的處境中。
注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