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任教師 ◆吳存仁 詩一三七1-6「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是什麼一種情感催促著詩人在被擄之地還要回想錫安、還無法割捨昔日所唱耶和華的歌?不要再想了,不要再唱了。那擄掠我們、搶奪我們的要我們唱耶和華的歌,要我們唱耶和華的歌作樂。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啊. . . 詩一廿六1-6「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 哈哈. . .,他們真的回來了、真的已經回來了嗎?. . .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耶和華誠然垂聽禱告,「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耶和華誠在我們中間行神蹟奇事一如往昔,「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耶和華誠然在我們中間,在錫安、在耶路撒冷. . . 多少年來耶路撒冷一直是以色列人/猶太人生活的中心。耶穌我們的主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由耶利哥跨過橄欖山麓,下到汲倫溪谷,再沿著高聳的山壁、東面的城牆,最後極可能是循著城南西羅亞池處的入口進城、 一路爬坡而上往耶路撒冷聖殿。一年三次以色列人/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守節,許多也沿著同樣的路線。略為了解這個城的背景,使我們多少更能體會他們進城守節的心境。 考古學家Yigal Shiloh在1984年,發表了他在一處介在晚青銅器時期與早鐵器時期的泥層挖掘出的發現(注1)。那是一座早期耶布斯人的城樓,後由大衛整建為他宮殿的部分根基。其實在更早,英國的考古學家Dame Kathleen Kenyon已在附近發現到有大塊的方形柱狀建築石塊。所羅門將所繼承的大衛城建築擴建,以摩利亞山頂平台為聖殿所在(代下三1),南向狹長緩降的山坡地圍繞著的有他的宮殿、利巴嫩林宮、審判廳、及「有柱子的廊子」(王上十16-20)。大希律在主前一世紀將原先長寬五百肘的所羅門聖殿(Middot二1),向北、向西、向南擴展了十幾到二百肘不等,使整個聖殿平台增大了快一倍(注2)。這個略呈梯形的聖殿平台北面(注3),歷代以來採用深壕護城的方式區隔裡外(注4)。希律聖殿仍然持續維護著這個地勢,只是在東北角城牆外垣增建了蓄水池(the Struthion Pool),西北角緊貼著城牆外垣容許羅馬軍營的碉堡(the Antonia Fortress)豎立(注5),後者並有階梯直達聖殿平台。至於東西二翼,西側的泰羅普河谷(Tyropoeon Valley)以及東邊陡峭的汲倫溪溪谷,都使耶路撒冷一直以來在群山之中頭角崢嶸(參詩八十六16)(注6)。然而這並不是希律聖殿唯一的特色。 希律聖殿的建材以方形柱石為主,其造型相當有特色。他從附近一個才八百公尺遠、38公尺落差的採礦場(the Russian Compound)取材,礦工直接從礦床切割巨型的石柱,運回聖殿山。至今我們還可以在遺址,看到一個15公尺長、因有裂縫而被遺棄的長方石柱(注7)。聖殿石材一般都是相近的尺寸,但是也有(截面積三公尺長寬)長五公尺、十一公尺、十二公尺的巨型石柱(注8)。在至聖所的正背面、最靠近約櫃的位置,是一塊甚至長達十四公尺的長方體石柱。由於聖殿平台四邊底層均需以土石等填充材料墊托,因此各處石材堆層不同。東北角在地面上有十一層,地底下有十九層,總共有三十層之多(注9)。 聖殿石材的造型隨著不同切割時期,也有不同的講究。希律聖殿的建材石料,都在它們的六個平面,以淺槽雕邊、中央素面浮雕的方式,與在他之前哈斯摩尼王朝(粗糙的銜接面)、波斯時期(表面微凸)顯然有別(注10)。這樣明顯的差別不但有助於分辨石材的製造時期,也使聖殿遺址歷代來累積的擴建部分,易於區別其在不同區塊進展。 希律聖殿石材的鋪設方式也獨具一格。長方柱的石材或垂直牆面(header)、或平行牆面(stretcher)安置,亦或交錯而行。大型石塊往往置於牆角以強化結構體,這可見於希律聖殿舊址的東北角,五十公尺高、四公尺厚的牆垣遺跡(注11)。而壁柱的排列也是希律的特殊建築風格之一,鋸齒狀壁柱的週期性凸出在靠近牆角處曳然而止,不但使他設計獨具品味(注12),也使考古學者易於在連續壁上(特別是東牆及四角)辨識希律聖殿舊址的確實位置,並與其前後增補的工程作區隔。類似的結構體也另見於希律在希伯崙所建的「列祖之墓」(the Tomb of the Patriarchs)(注13)。 希律不但將聖殿的外牆建得儘可能地雄偉,就是殿內也是極其堂皇。聖殿南面的城樓(the Royal Stoa)迎著上行之坡,高聳地跨在東、西二牆之間,南北四排各四十根有精雕細琢哥林多柱頭(Corinthian Capitals)的柱子高高地托起燦爛的騎樓。城樓靠東的盡頭有一塊半圓形階梯狀的平台,是猶太議會(Sanhedrin)成員例行聚會的所在(注14)。 當來耶路撒冷過節的以色列人/猶太人,沿著上行爬坡之路,遠遠望著希律聖殿南面的輝煌建築,在遠處閃閃發光,他們心中的興奮驕傲不難體會(注15)。他慕德(Talmud)回述希律聖殿的光榮,說「若人沒有見過這殿,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建築之美」(b. B. Bat. 4a)。約瑟夫(Josephus)甚至說,「希律聖殿的城牆是人所未見過的雄偉」(Ant. 15.11.3.396),「其上的城樓是日光之下人所能僅見」(Ant. 15.11.4.412)(注16)。 然而這份自豪卻是帶著長長焦慮的陰影。一如耶穌的行程,百姓在往耶路撒冷聖殿的途中,他們經過城南西羅亞池,穿過下城(Lower City)、遙望著在上城(Upper City)山坡地上的希律奢華的宮殿與前朝哈斯摩尼王宮(Hasmonean Palace),愈靠近聖殿南門廣場,進入眼簾的是聞名的Xystos運動場。它典型希臘式的建築格式,卻與議會(Council House)並列、緊靠著聖殿的西牆。它特異的造型吸引人的目光,卻屢屢叫人厭惡、轉離他們的注視,因為它刺痛了每位來過節的遊人,叫人想起這城這國遺憾傷痛的過往。或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被轉離的注視似乎是有意地被推往這城這國所預表天上更雄偉的城、更榮美的家吧(來十二22)。 二千年後的今天,站在聖殿南門廣場的舊址,再思「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不禁淚流滿面。哦,不是耶路撒冷城,是我主應許、天上永遠的同在(來十二22)。祂是我的榮耀,我的旌旗,我的異象,我的使命。 |
注釋 |
1. Yigal Shiloh, “Excavation at the City of David,”Interim
Report on the First Five Seasons, Qedem 19 (1984), 27.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