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某天在以撒拉比的課堂上,有位學生舉手發問:「要如何作才能使默想與行動成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在行動中默想,又可以在默想中行動?」滿懷洞見的拉比再次以其慣有說故事的方式來開導學生。 「話說古代有位難纏的國王阿克巴,他在位時,朝中有位才高八斗,機智過人的宰相,名叫畢爾伯。阿克巴王常出難題處處刁難,但畢爾伯總是每問必答,以致都能化險為夷,而保住官位。 這天阿克巴王又來問畢爾伯,可否找個在這裡,卻不在那裡的人,即刻出現在他跟前?隨即畢爾伯帶了一個竊賊來,並解釋道:『這偷兒在這世上一心只想不勞而獲,坐享他人勞碌所得,以積攢自己的財寶。是個只在這裡,卻不在那裡的人。』 接著,阿克巴王又命畢爾伯帶一位在那裡,不在這裡的人來見他。畢爾伯帶了一位苦行天涯的托缽修士來:『陛下,此人完全輕看這世上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他的身體與己身的幸福,不食人間煙火,窮畢生之力只為追尋那形而上的世界,的確是個在那裡,不在這裡的人。』 『很好!』阿克巴王道:『那麼現在帶一個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的人來!』畢爾伯告退一會兒,隨即帶回一個乞丐來到國王面前:『這人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因為他總是羨慕這世上的每個人,自己卻冷眼旁觀,既不隨世界起舞,只等著別人的施捨,也不關心屬靈的事。』 『非常好!』阿克巴王一面滿意的讚許畢爾伯,一面又提出另一道難題給他:『那麼世上有沒有既在這裡,又在那裡的人嗎?』『有的!國王陛下』畢爾伯斬釘截鐵地答道。隨後帶來一對誠實的管家,稱許道:『這對管家在世上辛勤地工作並照管他們的家庭,
凡事尊主為大,並藉敬虔的屬靈操練渡過每個或順利,或艱難的日子,故稱他們是既在這裡,也在那裡的人。』 『真是太好了!』阿克巴王讚嘆道。但隨即又開始動起腦筋,想下一個挑戰畢爾伯的難題。」 以撒拉比就此打住,然後開始闡釋故事的意義︰「這故事最弔詭的,就是既在這裡,又在那裡的要求。人們通常是入世的,即在這裡,但不在那裡;或是出世的,即在那裡,而不在這裡;或二者皆非,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然而,理想的屬靈光景要求既要在這裡,也要在那裡。艾哈特(Eckhart)用門上的樞紐與門來形容此光景:當門開開關關,任憑世上的諸事進進出出,門上的樞紐卻始終保持聞風不動。這正是耶穌所謂在世界,卻不屬這世界的教導。」 以撒拉比繼續說道:「路加福音中一則著名的故事對默想與行動的結合有進一步教導。一般對馬大與馬利亞這有名的故事,通常如此解釋:馬大與馬利亞這對姊妹花個性迥異,個人的屬靈生命也截然不同。姊姊馬大代表行動的生命,一個瞻前顧後、忙於服事神的子民的人。妹妹馬利亞則代表禱告的生命,一個坐在耶穌腳前聽道、安靜學道的人。不要忘記耶穌自己說過:『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路十42)這姊妹倆分別代表兩種屬靈光景,一個是行動的,而另一個是默想的。傳統也認為,修士的修道生活專注於禱告與研經是所謂默想的;而忙碌的平民百姓埋首於工作、憂慮和宴樂,是所謂行動的。由此觀之,默想的呼召似乎勝於行動的呼召。 但仔細詳讀上下文,默想與行動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它們並非對比的關係。況且基督的理想乃是於默想中有行動,行動中有默想,二者合而為一。如此說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馬大的行動,而在於她帶著煩擾、憤慨和許多的思慮行動;致使她的行動忙亂且毫無效率。她甚至想將她妹子馬利亞自其原屬的安靜之所拖出,並將之拉進自己當下所在的忙亂世界。然而馬大真正且唯一需要的,是踩踏與馬利亞一致的屬靈步伐。耶穌從未建議她們任何一個放下其世上的活動。她們需要同時既在這裡,也在那裡。要全然的活出生命就是要行動,同時也要默想。」於是,拉比作了以下的總結:「我對於你們這群學生的期望是:當我們存心努力,要使我們的行動與默想生活合而為一時,故事和聖經能提供我們個人所需要的資源,好教我們在服事神上成為更有效率的門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