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ugn的兩個問題意識
1.「為什麼三一神學長久以來被忽略、被抽象化,甚至被視為某種不合乎理性的東西?」
2.「三一神學如何才能再一次成為反省基督徒生活各層面的豐富的資源?」
LaCugna 的主張
宣稱三一教義根本上是一個實踐性的,從基督徒生活中產生的教義。也就是說,三一神學不是一個有關上帝概念(concept
of God),而是一種藉由救恩史,以及在救恩史當中認識神的方式(way
of knowing)。它必須是我們與神的關係,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神學。
神學起點
拉內K.
Rahner的神學公理:「內在的三一上帝就是經世的三一上帝,反之亦然」。LaCugna確認拉納的神學公理,並說「『上帝自身』與『為我們的上帝』是同一位」(God
in Godself is the same as God for us)。她說:
「上帝的奧秘(theologia)和救恩的奧秘(oikonomia)二者是合一不可分割的」。
LaCugna
認為當代神學的任務在於重新理解界定三一教義為救恩奧秘,藉此結合邏輯思辯與靈修默想。他對拉納的批判促使她發展出「頌榮的三一論」(Doxological
Trinity),其中,禮儀與神學是頌榮的兩個型態,二者相輔相成,不相互消融,也不使任何一方發展過度。
神學的特色與進路
(一)傳統的可錯誤性:首先,對LaCugna而言:「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不意味著摧毀傳統,而是對歷史的誠實。承認聖經中的某些錯誤也不是摧毀聖經的權威或判準性,同樣地,承認傳統中的錯誤也不會摧毀教會,而是使教會在今日世界的可信度更高」。在三一神學這個議題上,雖然LaCugna宣稱傳統有錯誤可能,而且在三一教義上發生錯誤,並不意味著她只是單純地想取代它,而是,如同孔漢斯所說,在傳統三一神學與當代三一神學之間建立一個批判性對比,來重建或重新思考三一教義與基督教神論的未來。
(二)關係存有學(the
relational ontology):其次,
LaCugna
認為關係存有學的思維模式能夠幫我們理解上帝與受造界位格際之共享共融的關係。她說:「關係存有學從上帝經世與上帝自身的合一當中發展出來,它的焦點是『位格性』、『關係』與『共享』
作為所有存在物的生存模式。這保障基督教有關上帝的神學能夠見機在基督徒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它使神學真正有意義,從對上帝自身(God
in se)的純粹思辯轉變為對『為我們的上帝』(God-for-us)
之啟示的思考反省。這啟示是在創造界中,在耶穌基督裡,以及在這位帶來神與世界之共享共融的聖靈裡賜給我們的。」如此一來,以基督論與聖靈論為基礎的神學,當然是與基督徒生活和信仰實踐息息相關的,LaCugna成功地以關係存有學之思維模式探討上帝與基督徒生活、當代社會和世界的關係。她主張:「三一教義指向上帝奧秘,這位活的上帝是與受造物和人類在不間斷與進行中的關係裡的,三一教義不能被鎖定或停滯在某段時間中」,上帝是「行動的上帝」(walking
God)
,總是與朝拜祂的子民同在,根據祂的護理計劃在時間當中引導管理他們。她向過程哲學借用上帝與世界之間的動力關係(dynamic
relationship),並以此支持她的頌榮的三一神學。關係存有學的思考不單用於解釋三一上帝之間的團契和共融,而且用來解釋這位永恆的上帝如何在時間當中行動,並與之互動。
(三)東方教會的禮儀:在
LaCugna心目中,東方教會的禮儀是真正反映了禮儀生活作為神學研究的源頭,靈修冥想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與神學契合,而且是神學的必要條件。這充分顯示在她企圖架構一個頌榮的三一神學上。她宣稱這些「新的頌讚」
(new doxologies)透過耶穌基督這個中保將讚美帶到上帝面前。這種中保式的禱告次序(The
mediatory order of prayer)在保羅書信與第二保羅書信中非常明顯,而且,在前尼西亞時期的教會中的頌讚詩歌與禮儀文獻中也時常發現。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前,禱告的模式是:「基督將我們的敬拜上呈天庭給神(父)。」尼西亞之後,基督從天而下,將上帝的祝福帶給我們。「透過獨生子對上帝的讚美」已經變成「對上帝獨生子的讚美」,同樣地,聖靈原是使讚美上帝成為可能的因素現在變成和父與子一起被讚美、敬拜的對象。在嗣子論與次子論者神學的壓力之下,基督人性中作為中保和最高祭司的角色
(四:14-16)
逐漸被基督的天上大祭司,在其神性中為我們代求、將我們的讚美帶到父上帝面前的角色取代。LaCugna
宣稱:「讚美的對象從來不是由三個對等位格組成的抽象合一體,讚美是在述說神在其救恩歷史中的作所為。」在儀式中,對「救恩次序」(order
of salvation, oikonomia)和「上帝的永恆存有」(order
of God's eternal being, theologia)之正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四)女性主義的進路:最後,有關女性主義進路,除了主張以「涵蓋性語言」(inclusive
language)來談論上帝,LaCugna進一部主張「涵蓋性社群」(inclusive
community)
的建立。她藉由從女性主義者對馬太福音中所記載的洗禮公式的批判開始反省基督教傳統中,對上帝的言說之性別問題,然後從三一神學角度檢討過去以「父、子、靈」這種具男性暗示的神學語言來支持一為男性上帝的謬誤。她的論證是:三一神學傳統和聖經一樣,都是有關上帝啟示性真理的根據,也是父權文化的主要資源,
然而,我們不需要拒絕承認這個洗禮公式其實繼承了性別主義和父權的特質。她爭辯道:「無論馬太福音28章19節所記載的是否真的出自馬太之手,或者其實是後來二-四世紀的人補上的,亦或只是一個傳統的和其他禮儀有關的洗禮公式」,她認為這個洗禮公式的內容有重新解讀的必要。對LaCugna而言,「奉父、子、靈的名受洗」意味著拋棄任何阻擋上帝愛、任何羞辱完整人性和任何對完全救恩的片段式宣告。這個洗禮公式中沒有性別的暗示,而是指出神人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LaCugna
認為,女性主義關心的是個人的和關係性的,它相信女性和男性在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上是平等的。神學的女性主義邀請基督教社群應該重新檢視基督教的禮儀和教義,而且更重要的是,新詮釋應該挑戰教會及其生活方式。
結論:頌榮的三一論:「正統理論」和「正統實踐」合一
LaCugna
主張,「並無所謂的經世三位一體(economic
Trinity),也無所謂內在三位一體(immament
Trinity),而是只有一具體在時間、空間、歷史和人性中呈現將奧秘上帝呈現出來的經世上帝」。父透過子,在聖靈裡向世界展現他的愛,每一單一與事件建立實質關係。然後又在聖靈裡,透過子,使世界歸回,與祂密契合一。這是LaCugna所主張的,上帝的拋物線行動(parabolic
movement of God),父走向世界,帶領世界向祂歸回。她從關係存有學重新詮釋位格(person),提出位格性(personhood),指出上帝位格的關係性,並由此推出上帝與世界的實質關係(real
relation)。她所提出的這個上帝的拋物線式運動,提供了她聯繫「正統理論」(orthodoxy)和「正統實踐」(orthopraxis)的基礎。在過去「正統理論」和「正統實踐」常遭到割裂,分道揚鑣,導致三一神學與基督徒生活毫無關係。而今她企圖藉由對頌榮(禮儀和靈修)的三一神學重新建立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聯性。
LaCugna
主張,禮儀是神學的處境,神學必定是在敬拜上帝的場合中產生。三一教義如同聖像(icon)而非偶像(idol)幫助我們進入上帝奧秘,與之建立密契關係,卻不限制我們停留在像的有形範圍中。讚美永遠不能是以抽象的方式獻給上帝,
讚美是我們回應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具體行動,我們經驗上帝堅定不移的愛、恩典和永恆同在。因此,對LaCugna而言,奧秘上帝和經世上帝在頌榮之中合一,彼此相屬。上帝的奧秘就是救恩奧秘。「上帝向我們親近的活動是頌榮的,救贖的高潮是頌榮。」LaCugna強調:透過建立上帝在救恩史中的行動(oikonomia)和上帝奧秘(theologia)之間的恰當關係,我們能夠建立救贖和頌榮(讚美)之間的緊密關係,使我們能夠更恰當地理解神學的性質。她認為:「上帝經世和奧秘同屬於頌榮的範疇。當我們讚美上帝時,我們不會區分到底是讚美『上帝自身』(what
God is God)還是『為我們的上帝』(God
for us)。」上帝就是行動的上帝,正在行動、為我們工作的上帝就是上帝自己。信徒應該很有信心地敬拜耶穌基督的上帝,而且認知道在這樣的敬拜中,我們正敬拜一位「為我們的上帝」。在與上帝的正確關係中,修復與他人、與自然的關係,活出正確關係中的新生命。因此,三一教義便和靈修神學接軌(神人關係),也和倫理實踐緊密結合(我他關係)。頌榮成為救恩新歌,在讚美敬拜中,萬物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