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伯和
大綱
前言
處境化神學的界定
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特質
台灣教會史的發展與教會本土化的進程
台灣教會宣教史的三大波潮
●荷蘭時期的歸政教會與西班牙天主教會的宣教
●十九世紀英國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
●二次大戰後從中國移入的教會與宣教
台灣長老會在台的宣教歷程
●宣教師主導的接受期(1865-1942/51)
●教會合一與本土化的醞釀(1942/51-1970)
●身份的覺醒與社會、政治的參與(1971-1985)
●信仰再告白與宣教的再出發(1986-)
教會本土化與台灣歷史的走向(移民、釘根、認同、自決/出頭天)
台灣本土神學的建構與發展
●移入、植根、實況化、再告白的神學脈絡
●福音與文化的糾纏與關聯
●鄉土、認同與自決出頭天的神學主題
●未來的走向
處境(本土)神學的界說:
1.本土神學的界定可由過去亞洲神學家共同提出的四個發展階段來加以釐清即:移入、翻譯、參與、
重建。
2.前三個階段:移入、翻譯和參與,基本上是教會或神學者以外來者的身份試圖在宣教的處境中尋求
自己身份的定位。教會的自我認同、宣教策略以致神學反省從最保守的原封不動的「原裝進口」模
式,到利用本土文化習俗的包裝翻譯,而邁向認同處境人民與文化並參與人民的奮鬥。認同的程度
雖有不同,教會作為外來者的身份確是一致的。
3.重建階段的處境神學所強調的是教會的本土性與主體性。「如果說參與的階段是以本土歷史、文化
為目標與對象,那麼「重建」的階段可以說是以神學本身為目的與對象。就是教會在經歷了與本土
處境密切互動之後,重新以本土情境、歷史、文化與經驗作為素材來建構基督教神學的階段。」
4.從上述對本土神學的界說,我們認為真正的本土神學必須具備兩個要件:1)
本土文化在神學建構中的主體性。2)從事本土神學工作者有建構本土神學的自我意識。換句話說,不是所有使用本土文化為素材的神學都是本土神學,也不是所有出身本地的人所做的神學都足於稱為本土神學。而是作神學者有意識的以本土文化為神學素材來建構以本地人民為主體的神學努力。因此,本土神學的建構基本上是與教會的身份有關係。唯有教會的身份本土化,它才有可能從事本土神學的建構。
5.依照上面的本土神學之界說來看臺灣的神學發展,我們可以說,臺灣本土神學的發韌應起始於二十
世紀的七十年代。而其神學的主題則與臺灣教會史的演變與臺灣歷史的交錯與人民的願景緊密環扣。
6.因此,要真正瞭解臺灣的本土神學,我們必須從臺灣的教會史演變來作為觀察的基礎。
臺灣教會史的發展與教會本土化的進程
1.傳統對宣教史的研究都從基督教中心之歷史角度出發,試圖描繪出基督宗教一脈相傳的歷史印象。
這種宣教史的研究,特別是在第三世界的國家往往導致對當地民族歷史的忽略或扭曲。近年來,
第三世界神學家普遍提出把基督宗教之宣教史放在社群之民族史的一部份來加以瞭解的主張,從人
民的歷史來看宣教活動,從族群的傳承來定位教會宣教,這可以說是以人民為中心之歷史觀的落實。
2.人民是歷史的主體,講歷史不能脫離人民,傳統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史觀,嚴格的說是把人民物化
、目標化的史觀。是征服性宣教心態的流露。更嚴厲一點來說,這種史觀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殖民的
史觀。宣教是上帝在人民當中的作為,人民才是宣教的目的,而不是教會。因此,從人民的眼光、
經驗來看宣教才是我們切入宣教史之討論的適切角度。本文即是以此一觀點試圖重讀基督教長老教
會在台灣的傳教歷史。
3.從人民之歷史的觀點來看基督教在台的宣教史,我們可以將之分為三波四期來加以詮釋:
第一波:與殖民活動並進的荷、西宣教期。以荷蘭歸正教會與西班牙天主教會為主要宣教團體。此
期之宣教後來在臺灣並未有效延續。
第二波:從一八五0年代末期和六0年代中期開始的天主教與長老教會宣教,應算為基督教在臺灣
宣教的第二波潮。這一時期所建立的教會,包括天主教與改革宗的長老教會,可以說是今
日臺灣教會的主流。
第三波:即從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遭共產黨擊潰,敗退來台所同時引入的眾多教派。
4.天主教會與長老教會在臺灣所具有的長遠歷史,和其與人民、社會的互動,對這兩個教會在臺灣的
發展與宣教特質具有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分四階段來說明教會宣教史
的發展與神學本土化的演進。
a.宣教師主導的接受期
(1865-1942/51)
b.教會合一與本土化的醞釀、形成
(1942/51-1970)
c.身份的覺醒與社會、政治的參與
(1971-1985)
d.信仰再告白與宣教的再出發
(1986-
)
5.如果我們將此一宣教進程的演變放置在臺灣歷史的處境中來加以觀察,乃可以發現宣教史的進展,
基本上是與人民歷史之處境脈絡互相糾纏、呼應而發展的。
6.臺灣歷史的走向,從基督教信仰所告白的上帝作為歷史的主宰之觀點加以解析,我們可以將之分為
用移民、釘根、認同、自決/出頭天四個分期來作詮釋。
在臺灣歷史的釘根階段末期,第二波的宣教
開啟了基督教在臺灣的歷史。隨後伴隨著臺灣人民的尋求認同與出頭天的掙扎,臺灣教會教會也終
於發動了教會與神學本土化的努力。我們可以說,教會本土化的走向,基本上是對應臺灣社會之大
環境演變的一環。
臺灣本土神學的建構與發展
1.神學的本土化與教會的本土化基本上是分不開的。從本文第一節所界定的本土化的意涵來看,臺灣
教會的本土神學應以一九七0年代為起點。就是教會有意識的,並且以臺灣的處境文化為主體來發
展神學。
2.以七十年代的本土神學運動為基準,我們可以將臺灣神學發展的走向依照其邁向本土化的歷程分為
移入、根植、實況化、再告白四個脈絡。移入與根植兩個階段,基本上是接受西方神學之方式與程
度的差別,本質上都是以西方神學為主體的。實況化神學則出自臺灣人神學家黃彰輝牧師的創見,
他以文本與脈絡的關聯,指出處境脈絡在神學建構上的地位。為今日第三世界處境神學的發展做了
奠基的工作。
3.接續黃彰輝牧師的臺灣人神學家宋泉盛博士則針對實況化的議題提出了文本與脈絡之不可分的觀點
,他試圖以易位(transposition)概念來說明神學走出西方甚至走出猶太、希臘、羅馬傳統的必要性。
藉著對福音與文化之探討,宋泉盛博士發展出以說故事的方法來建構的「故事神學」。基本上,在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內做本土神學的神學工作者,可以說或多或少都受黃彰輝牧師與宋泉盛博士的
影響。從一九八五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制訂其本土的「信仰告白」開始,有關認同、自決與出頭天
的神學努力也試圖以「再告白」的神學方法論來探索本土神學的進一步發展。
4.一九七○年代初期,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為了推展亞洲本土的神學教育走向,曾在亞洲各國舉辦一
系列的亞洲神學研討會,試圖激發亞洲地區之神學與神學教育的發展。當時在漢城的會議中提出的「民眾神學」成了後來韓國本土神學的重要指標。此一系列會議的臺灣部份則選在新竹舉行,在會中
臺灣的神學工作者提出了兩個臺灣神學發展的可能主題,就是「鄉土」與「出頭天」。這是後來鄉
土神學與出頭天神學發展的濫觴。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臺灣教會的神學大體上循著長老教會在七
十年代所發表的三個宣言,關聯著上述兩個主題的精神逐漸擴展,例如:在政治上為了達成出頭天
的盼望,而有了「自決」神學之探討與反思。在文化上因著臺灣人身份的曖昧,而強調「認同」的
神學議題。在其他對臺灣社會的獨特關懷包括原住民、生態、婦女以及殘障者等社會中的弱勢者與
受剝削者。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自從七0年代開始其教會與神學本土化的工作,一方面教會積極介入社會公義、人權的關懷以及政治民主化、自由化的推動。另一方面在神學上則積極的以本土文化、社會處境與人民的經驗為素材來建構本土神學。幾十年來,臺灣社會的發展與教會宣教的演進,讓我們看到上帝的作為在奧秘中向我們顯現。如今臺灣社會已逐漸實現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自七0年代以來的見證與主張。在時序邁入21世紀的新階段。臺灣的神學工作要如何因應時代的變化,對多元宗教、文化的社會做出神學回應,來促成教會宣教,達成社會心靈的建造與更新,使上帝的國度落實在斯土斯民之中,乃是臺灣本土神學的另一階段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