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宣教中心活動 >佳文共享>宣教佳文

台灣教會百年重大事工

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蔡麗貞

1
一九○一年馬偕牧師去世,台灣長老會北部教會開始由一人獨裁領導轉型為團隊事奉,馬偕的繼任者吳威廉牧師正具備組織建設的專才,適逢其時。馬偕一生醫療傳道,以佈道開拓著稱,一九一二年雙連馬偕紀念醫院啟用,與南部新樓醫院(一九○○年啟用)同為開啟台灣西洋醫學的黎明時期。

2

一九三五年巴克禮博士去世,他一生興學、譯經,以教育、文字工作著稱。一八六七年創設神學院(今台南神學院),與馬偕所創牛津學堂(一八八二年,北神前身)分別推動南、北二地的神學教育。為了克服神學教育的基礎教育,復於一八八五年創辦中學於台灣府舊樓(今長榮中學),與北部教會的淡江中學(創於一九一四年)。同為台灣中等教育之濫觴,其畢業生在日據時代皆為社會的中堅。

巴克禮致力白話字的羅馬拼音普及化,曾以羅馬音白話字辦教會報紙(「台灣教會公報」前身,一九七○年才改版為國語)、譯聖經(一九一六年完成新約,一九三○年完成舊約),不但解決大眾文盲問題,使所有信徒都可讀聖經,在日據時代,日本人有計劃的消滅本土文化,使用白話字的教會遂成為捍衛母語的文化堡壘。

3

日據時代,日本人所推動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年代後下半期至二次大戰結束前),其中對宗教活動多所干涉。台灣長老會曾在神社參拜事件上妥協,這次向政局低頭成為長老會的歷史之痛,也預伏日後對國民政府較強硬的抗爭態度,以扳回先前較軟弱屈服的立場,重新展現改革宗長老會一向在政教關係上積極參與的理念。

4

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引起全島性的暴動、鎮壓、戒嚴、屠殺,大批台灣菁英被被犧牲,本省人對國民政府的憤怒、不信任長期壓抑在記憶中,也加深國、台語教會的隔閡。台灣長老教會漸漸走入與受苦、被壓迫的族群認、同同舟共濟的牧者關懷事奉中,由是產生其頗具特色的本土神學。一九九○年底由周聯華牧師與翁修恭牧師共同籌辦的二二八平安禮拜,國、台語教會攜手合作,以基督饒恕精神撫平歷史傷痕。禮拜中亦邀請政府官員出席,舒緩一度呈緊張狀態的政教關係。

5

一九七○年代台灣長老會先後發表三個國是聲明(分別於,一九七一、一九七五、一九七七年),特別是後者的「人權宣言」出現「台灣人民」、「獨立」等字眼,使得長老會與執政黨關係惡化,也使長老會與其他基督教派產生嚴重摩擦。一九七九年底美麗島事件,長老會高俊明牧師的介入,凸顯長老會與民進黨共同的政治理念,加上黃武東、黃彰輝等牧者在海外進行的台灣人民自決運動,長老會儼然是支持民進黨的一支不可輕蔑的力量,同時也蘊釀長老會益見份量的政治倫理。

6

教會增長方面:日據時代,原住民教會因信徒殉道,加上平地牧長、宣教士的關懷,造成一九四五年至台灣光復初期原住民教會的復興,達十年之久。一九五○年代大陸淪陷,政府遷台,外省籍人士離鄉背井,人心浮動,宗教需求增加,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駐守台灣,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使得台海局勢穩定,加上宣教士投入,宣教資源充沛,造成國語教會復興,直到一九六○下半期。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去世,教會借助國喪期宣揚蔣公信仰,加上當年葛理翰佈道大會,國、台語教會再度合作,掀起另一波佈道熱潮。

7

一九五○年代以後的獨立教會中,以真耶穌教會、聚會所增長最為明顯,兩者的三位一體的教義、本色化經營與排外色彩也相似。一九九八年聚會所於領袖李常受弟兄去世後,一改過往閉關自守的態度,漸與主流教會接觸往來。另一個本色化教會新約教會曾與政府有過激烈抗爭,甚至在一九九七年脫離國家教育體制,自辦「伊甸家園」的中、小學教育,再度引起政府矚目。

8

一九七○年代以降,基督教的藝文活動漸蓬勃發展,不過大都集中在國語系統教會。張曉風教授所作詞的清唱劇「無比的愛」及「武陵人」、「和氏璧」等舞台劇,開啟了國人信仰創作之風。一九六○年代成立的「救世傳播協會」也在八○年代開始創作本土化的詩歌專輯,與後起之秀「以琳」在推動台灣教會敬拜文化上,功不可沒。另外,幾份文字刊物如「宇宙光」、「校園」、「基督教論壇」、「曠野」、「新使者」等,也在体制內、外從事宣教、教導與信仰反省。

9

一九九○年代,面對世紀末教會使命的挑戰,「二○○○年福音運動」因應而生,訂出十年內信徒達二百萬,教會達一萬間的目標。雖然結果遠膛其後,卻打破宗派間的藩籬,透過共同的目標,激起各教派積極傳福音,開拓教會的行動,加上一九八○年以降的靈恩運動之推波助瀾,仍有可觀的成績。

不過「一九九五年潤八月事件」,幾位[靈恩運動的領袖預言中共攻打台灣,造成許多基督徒移民海外的恐慌期,也披露華人靈恩運動對預言的察驗之經驗不足,及所帶給教會的虧損。



(本文摘自 校園雜誌 2001.9-10月號)

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01號
更新日期 12/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