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蕭念全
在一個自我介紹的場合,某弟兄說:「我是一位平面雜誌的編輯。」
咦?有甚麼雜誌不是平面的嗎?哦!是網絡雜誌已登場,回過頭來把原有的貶成「平面雜誌」!一如e mail登場,戲稱空郵為「蝸牛郵」(snail mail)。唉,日新月異,奈何!不如沉著地迎頭趕上吧!
這兩個月,我住在一楝神學院大樓內。樓下是書房和宣教中心,這中心全日開放,擺著宣教雜誌、傳記、現代宣教士的手記、各教會差傳手冊等等實用的資訊,還有一些文物小擺設,如:印尼的竹琴、日本娃娃、緬甸的手工藝品,小孩經過也允許他們用小手摸摸,拿著抱抱。牆壁上懸著圖文並茂的宣教前線新知,偶然也有緊急代禱事項。中心門口旁還有一個櫥窗,在同工細心經營之下,每周換上(有時更是每天!)不同國家的文物,使經過的人不得不停下來至少一分鐘。
這宣教中心為整個學院帶來盎然生機,在小朋友心中播下宣教種子。哦,還有,放了一個為印度賬災的宣教奉獻箱,連上延伸課的弟兄姊妹都受感動,慷慨解囊,並說:因為這兒有宣教中心,他們才決定來這兒選課。看來,「華神」宣教中心已散發著潛移默化的功能,透過師生和訪客傳遞異象,無遠弗屆;除了一位全職同工之外,大約有十位對宣教有負擔的學生熱情參與,一同耕耘這片宣教預工的園地,他們是最大的受益人。
環顧各教會今時今日,大多已設有宣教看板,張貼世界地圖,分發禱告資料等等。容我建議,好不好也由平面進展為立體,在教會找一塊讓人可以落腳的地方,例如進門後,右邊擺一個玻璃飾物櫃子或一個書架,在宣教看板旁邊。書架上陳列短宣隊帶回來的紀念品,最好每主日更換一下,不然便沒有人去注意它們了。更可以讓一位曾參與短宣的肢體穿著當地服裝,站在那兒為大家解說或回答問題。若要在「立體化」之外加上視聽和味覺的效果,也不難,放放宣教錄影帶和擺些小點,設有獎猜謎等等。最好這個宣教站在主日有人看守,以收互動的果效,保證守站的和到站的都將獲益不淺。
(作者為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宣教士訓練導師、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師母)
(本文摘自 往普天下去 2001.7-9月號/香港差傳事工聯會)